280年,长江两岸烽烟四起,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统一大战悄然上演。你能想象吗?数十万大军水陆齐发,连战船都能在江面上排成长龙,比如今的长江大桥还要壮观。这不是小说桥段,而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。可事情为啥就突然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?是司马家野心太大,还是孙皓自己作死?这一战的胜负又到底给百姓带来了什么?带着这些问题,咱们一起翻开那段激荡人心的岁月——西晋灭吴,三国归一!
一头是西晋铁甲军队,高喊着“一统天下”的口号,另一头却是东吴酒池肉林、皇帝还在醉生梦死。这两家起初像过年邻居,谁也不想出门打架,可一旦开打,就只能你死我活。西晋的谋士说了,“孙皓太乱,百姓真苦,这天下我不收拾,还要留给谁?”反过来看孙皓,他觉得长江天险,就是天然的大门锁,任凭西晋怎么喊也别想进来。可这场谁更狠、谁更稳的赌局,真的能靠“天险”守住江山吗?事情没那么简单,背后还有很多玄机,咱们这就继续深挖。
展开剩余75%西晋要合并全国,靠的可不是空口白话。他们一边磨炼兵马,一边布局好几个方向同时出兵,细得像下围棋,你攻正门,我抄后路,谁先乱,谁就完蛋。主帅杜预、王濬、王浑个个有用兵老到的经验,打仗还像打团体赛,各路大军分头进击,就是为了不给东吴喘息的空间。普通百姓呢?有人听说又要打仗,连夜合计逃哪儿去;有的却搭着凉棚围观,心里想,“这回万一能消停几年日子也不错。”有人甚至给西晋军队送热饭热水,只求别把家都烧了。看似波澜不惊的开局,实际上大家都草木皆兵,不知道噩梦什么时候临头。
表面上,西晋连战连捷,东吴节节败退,好像一切都在掌控之中。有那么几天,东吴的防线总算像补了胶的“漏水桶”,暂时止住了肆虐的洪水。有人甚至开始悄悄议论,“说不定西晋这拨人想想还是撤了吧,毕竟长江太难渡嘛!”支持孙皓的官员还信誓旦旦:“兵来将挡,水来土掩,我们东吴还有最后一道屏障!”有些老人躲到祠堂里点香焚愿,但内心深处,谁都明白这顶多是回光返照。夸张点说,这就像小镇被洪水围困,家长们守着自家的矮墙硬扛,真真假假都觉得自己能守住,其实下一个浪头可能随时掀翻房顶。反对打下去的人悄悄发声,“打仗只给老百姓添乱,能不能坐下来谈谈?”结果这些呼声很快在一片“振奋”声中被淹没,东吴上下一片“假装冷静”,暗流却在酝酿。
突然之间,东吴的粮草库一夜之间起火,江陵失守,士兵溃败。这可不是偶然!每一步都被杜预算计得死死的——看似用兵佯攻,暗地却派人潜入后方,直接烧掉了东吴的“肚皮”。谁都没想到,东吴最后反抗的希望,竟然是被自己平时最自信的“粮草”给断了后路。这下矛盾达到顶点,吴军主将张悌带着三万人上阵,可还没站稳脚,都快被西晋战船浪花盖过去。江面成了血色大熔炉,东吴战士再怎么拼命,也是泥菩萨过河——自身难保。张悌阵亡,连带着东吴军心全散。还有没有伏笔?有的——西晋大军一直潜心练水军,东吴则因为长江屏障有恃无恐,到了真正拼命的时候才发现人家已经悄悄准备好了新式大船。一场看似稳妥的“天险”防守,硬生生被铁甲船队冲成了废墟。你说光靠天赐饭碗就能保命?只怕现实比梦想更残酷!
大战结束了吗?远远没有。事情仿佛一下子全散了,却又让人心悬一线。东吴都城建业一夜之间烽火连天,孙皓终于撑不下去了。百姓四散而逃,满城只剩恐慌;有的人甚至衣不蔽体,抱着灶台哭,不知道下一个明天是不是还在这片土地。但东吴的部分残军在角落还在抵抗,拒绝投降。西晋将领也不是举世无敌,一路打进来,后勤压力越来越大,江面上的船也不是每艘都能开到底。双方内部开始出现分歧,有的劝孙皓快投降,有的却想再拼一把,也许奇迹能出现?可惜孙皓已无力回天,只能穿上白衣自缚出城。那一刻,表面看风平浪静,其实大危机刚开始——新政权怎么安顿百姓,旧东吴的人心如何收拾,天下真的就此太平了吗?各派势力反而出现新的割据念头,江南士族、流民都在盘算自己的路。短暂的平静掩盖不了接踵而至的挑战。
说到底,这场令人拍案叫绝的“统一大戏”,真的就是天下百姓的福气吗?站在拥护孙皓的人立场想,皇帝爱吃喝,起码百姓还能种点田、做点买卖。西晋水军船队固然威武,可打下来以后呢?难道能保证人人安居乐业、柴米油盐一个不缺?有些人说,“统一好啊,百姓从此不用再跑难、不用被抓去当兵。”可是真有那么美好?战后江南一片凋敝,多少人流离失所。大一统听着响亮,其实还不是换了个皇帝交税,谁问过底层百姓的苦日子?西晋朝廷要真能让家家户户都过好,以后别再打酱油式的“统一”,别让别人又当炮灰才算真厉害。大胜之后,夸他们是“人间真理”,其实也只是给脸贴金罢了。
西晋灭吴,这种“以强打弱”的一统,大多数人说对百姓是好事,但有多少人真在意过战火下的普通人苦难?一边是国家统一,一边是万家生灵涂炭,难道这世界就只能选“皇帝换个姓”才算进步?你觉得“江山一统”这件事证券配资官网入口,真值得让百姓搭上性命吗?还是“宁愿各过各的,少受点苦日子”?
发布于:陕西省财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